君子之才華,玉韞珠藏。
有人說,一部《三國演義》,就是一部英雄史詩。
那些神機妙算的謀士,胸有邱壑,須臾間,決勝于千里之外;心有雄兵,談笑間,檣櫓灰飛煙滅。
王佐之才荀彧、臥龍孔明、鳳雛龐統、鬼才郭嘉、毒士賈詡、幼麒姜維……數不勝數。
在這群英薈萃的英雄譜中,唯獨有一人,才華、謀略、識人等無一獨絕,而且被百般猜忌,一直在夾縫中求生存,卻終結三國亂世,成了最大的贏家。
他就是司馬懿,外號「冢虎」,即藏在石冢中的猛虎。
一個藏字,成就了司馬懿從一介儒生到天下一人的彪悍人生。
《鬼谷子》有言,「天地之化,在高與深;圣人之道,在隱與匿。」
會「藏」,才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。
01
謀進藏巧:抱樸守拙,先隱后等。
司馬懿出生時,大漢王朝已行將就木。
他雖「少有奇節,博學洽聞」,但生逢亂世,想要「學而優則仕」也并非易事。
當時,身為司空的曹操求賢若渴,聽聞司馬懿學識過人,便派使者前來征辟。
但讓曹操沒想到的是,素有治國平天下之心的司馬懿卻選擇了拒絕,理由是:得了風痹,已經癱瘓在床了。
23歲小伙得風痹?
閱人無數的曹操自然不信,于是他暗中派出密探,悄悄潛到司馬懿家細細觀察。
可惜司馬懿早有準備,任憑手掐針扎也紋絲不動,用精湛的演技成功騙過了曹操的耳目。
素有大志的司馬懿為何隱而不出呢?
他是在觀望。
彼時群雄并起,曹操只是嶄露頭角,誰能逐鹿天下尚未可知,司馬懿不想「所托非人」,于是退而求隱,繼續觀望時局。
司馬懿這一隱,就隱了7年。
深藏在家的司馬懿足不出戶,每日與書為伴,時刻關注外面局勢的變化。
直到曹操打敗袁紹、成了天下最強霸主后,司馬懿才欣然應召。
初入相府,司馬懿并不急于表現自己,他依然藏巧守拙,從不主動出謀獻策,而是默默地觀察揣摩朝堂局勢走向。
他在等待,看準曹操的繼任者后,爭取直達目標的捷徑。
一年又一年,司馬懿整整蟄伏了7年,才最終下定決心:暗中輔佐曹丕,力挺他上位。
但不管是給曹操進言獻策,還是給曹丕出謀劃策,司馬懿從不張揚、也不爭先,只是盡心盡力做好臣子的本分。
尤其是被曹操發現他有身子不動,腦袋180度向后轉的「狼顧之相」后,司馬懿更是謹言慎行,甚至連喂馬這種小事都躬身力行。
正是這份先隱后等的藏巧之能,讓司馬懿的職場路越來越順,一步步從文學掾擢升為太子中庶子,成為曹魏集團的重要謀士之一。
就像《菜根譚》所說:「 君子之才華,玉韞珠藏,不可使人易知。」
才華猶如一朵花,艷麗出眾固然是好事,但好花還需沃土培。
如若隨意綻放,必將經受更多風雨的侵蝕,甚至有可能零落成泥碾作塵。
02
得勢藏鋒:韜光養晦,不動聲色。
常言道:「鷹立如睡,虎行似病,正是攫人噬人手段處。」
越厲害的人,越善于隱藏鋒芒,以低調內斂示人。
司馬懿42歲那年,曹操去世,曹丕即位,他迎來了事業的春天,從幕后謀士變為台前權臣,官至副宰相。
雖然風光無限,但看多了他人沉浮,司馬懿深知伴君如伴虎,韜光養晦才是為人臣子的上策。
公元225年,曹丕南巡,升任司馬懿為撫軍大將領兵五千,留守許昌,主持國政。
這在曹魏史上是第一例,由曹氏宗親以外的人執掌軍權要位。
司馬懿沒有喜形于色,反而固辭受封:「臣不敢接受這些官職。」
他擔心升遷過快,成為眾矢之的,更擔心這是主上對他的考驗。
直到曹丕一再堅持,司馬懿才安心受命,但他絲毫不居功自傲,不彰人短,不炫已長,默默地做好分內事。
出類拔萃的是高手,藏鋒斂銳的才是高人。
到曹叡時期,司馬懿更是將「藏鋒」做到了極致。
當時,同為托孤大臣的大將軍曹真,總把司馬懿當作競爭對手,處處與他攀比,事事都想壓制他。
司馬懿卻從不與曹真較高下,相反他還主動想辦法、出主意成全曹真。
諸葛亮二出祈山時,立功心切的曹真被算計得損兵折將,形勢危急,派人星夜回朝求助。
司馬懿不計前嫌,主動獻策,說蜀兵給養不足,只要堅守一月不出戰,蜀軍自退,到時再乘虛追殺,必能勝之。
擔心曹真冒進,司馬懿又奏請曹叡下旨,告誡曹真,追趕蜀兵時,一定要觀其虛實,不要深入敵方重地。
更令人佩服的是,朝廷官員前去宣旨時,司馬懿再三叮囑:「如果曹真問圣旨上的主意是誰出的,你千萬別說是我,免得曹真計較錯失良機。」
司馬懿的謙讓內斂,贏得了朝臣的贊許,曹叡的信任,他不動聲色地開啟了三朝元老的進階之路。
曾國藩曾說:「 為君藏鋒,可以及遠;為臣藏鋒,可以至大。」
鋒芒畢露遭人嫉,張揚不羈易樹敵。
真正有雄才大略的人,越是閃光,越懂得華而不炫、寂靜藏鋒。
03
問鼎藏器:待時而動,后發制人。
很喜歡《墨子》里一句話。
蛤蟆、青蛙,日夜叫個不停,叫得口干舌疲,無人理會。再看雄雞,耐心等到黎明時分,一鳴天下震動。
做人也好,做事也罷,退一步不是懦弱,而是為了進一萬步的蓄力騰飛。
三國豪杰中,司馬懿是藏器高手,最擅長待時而動、后發制人。
他與諸葛亮數次較量,僅一招就把智多而妖的諸葛亮氣得無計可施,那就是任爾風吹浪打,我自堅守不攻。
因為攻守之間向來是攻難守易,所以司馬懿利用兵多優勢藏器待時,等到諸葛亮久停糧盡,無功而返時,再一路夾擊,破解他的野戰神話。
最終,五丈原之戰,司馬懿耗死諸葛亮,從此世間再無曹魏對手,他離年幼時「治國平天下」的夢想越來越近。
然而,通往夢想的路,往往布滿荊棘和險阻。
公元239年,魏明帝曹叡離世,司馬懿與曹爽一同受詔,輔佐8歲的幼主曹芳。
曹爽是個權力欲極強的人,他利用尚書台首輔之便,大肆提拔親信,想方設法削弱司馬懿手中的權力,甚至明面上拜司馬懿為太傅,實際是奪兵權。
司馬懿不是沒有察覺,可惜人事任免大權在曹爽手中,明爭只會讓他自斷手腕,還會危急家族安危。
但歷任四朝,經受過血雨腥風洗禮的司馬懿又怎會束手受擒,他以夫人病逝,哀痛過度引發舊疾為由,遞交了辭呈。
明修棧道,暗度陳倉。
司馬懿假裝病重退休,暗地里卻重金收養三千死士,分散于京城,尋求反擊機會。
曹爽聽說司馬懿已病入膏肓,時日不多,大喜過望,帶著三個弟弟簇擁著小皇帝一同出城,去高平陵祭祀先帝。
當皇帝的車駕緩緩駛出京城,消失在飛揚的塵土中時,司馬懿父子三人立即戎裝在身,發動「高平陵政變」,把曹魏政權盡收囊下。
《周易》曾說:「君子藏器于身,待時而動。」
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,走不通時要學會等待,等待事態朝著有利方向發展,才可以達到事緩乃圓的效果。
而且,越是逆境,越要學會等待,待時而動,才后發制人。
正所謂,藏器待時等閑度,乘勢而為成大器。
羅貫中曾評價司馬懿:
「開言崇圣典,用武若通神。三國英雄士,四朝經濟臣。屯兵驅虎豹,養子得麒麟。諸葛常談羨,能回天地春。」
司馬懿的成功,在于其心思縝密,隱藏鋒芒,即使胸有激雷,依然面如平湖。
可以說,他用「藏」贏取了人生的輝煌。
謀進藏巧,聰明不露,是一種智慧;
得勢藏鋒,才華不逞,是一種格局;
問鼎藏器,待時而動,是一種境界。
人生在世,有所藏,才能有所露,藏是入世之法,是進階之道,更是破局之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