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語云:「吉人自有天相」,即有福之人會得到上天的幫助。
但何謂「有福之人」,如何成為「有福之人」呢?
佛家曰:「萬般皆由心,禍福由心造」,《太上感應篇》又說:「福禍無門,唯人自招,善惡報應,如影隨形」。由此可見,福與禍并不是全憑上天安排的,而是和我們后天的所作所為因果關聯,正所謂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是也!
一個有福之人,經常注意這兩個方面的修行!一個人,將會越來越有福運,會有這2個跡象!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!
1、厚重沉靜;
清朝著名文人張英的《聰訓齋語》云:「人生必厚重沉靜,而后為載福之器」,意思就是說:一個人,做到了厚重沉靜,而后才能福報多多。
何為「厚重沉靜」呢?張英繼續解釋道:「敦厚謙謹,慎言守禮,不可與寒士同一般感慨欷噓,放言高論,怨天尤人,庶不為造物鬼神所呵責也。」
大概意思就是:做人要脾氣溫和性情憨厚,謙虛謹慎,慎言慎行,遵守禮節;不可像那些不得志的人那樣,動不動就感慨命運不公,又是大放厥詞,高談闊論,夸夸其談,又是怨天尤人,發鬧騷說自己懷才不遇。如此這般,老天爺也不會責備我們,繼而后續降下福報于我們。
張英的這一家訓思想對其后代影響深遠,兒子張廷玉甚至成為了清朝一代名臣。在康雍乾三朝期間,張氏家族一直非常興旺發達,素有「父子雙雙宰相,一門六代翰林」之美稱。
除了張英,晚清名臣曾國藩也非常支持「厚重沉靜」的處世積福之道。他給兒子寫家信說道:「宜舉止端莊,言不妄發,則入德之基也」。
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華屢次科舉不中,又自恃天資過人,于是牢騷滿腹,喜歡怨天尤人。曾國藩就在家書中教育他說:「 吾嘗見朋友不中牢騷太甚者,其后必多抑塞。蓋無故而怨天,則天必不許,無故而尤人,則人必不服」。
果不其然,曾國華的這種怨天尤人的性格為自己冥冥之中帶來殺身之禍——咸豐8年,曾國華在三河慘敗中陣亡。事后,連曾國藩自己也認為這是老天的安排,怪不得他人。
綜上所述,愛發鬧騷,怨天尤人的性格容易招惹禍端;而厚重沉靜,慎言守禮的人,以德服人,不浮躁,頭腦冷靜,更可以逢兇化吉,在紛雜的塵世中多承載福報。
2、心懷敬畏;
《文昌帝君百字銘》云:「安分身無辱,防非口莫開。畏天存一念,災退福星來。」
這句話告訴我們:一個人,安分守己,規規矩矩做人,才能免遭屈辱,正所謂是「畏法度者最快樂」。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,要想少招惹是非恩怨,就要管好自己的嘴巴,因為言多必失。
不管是安分守己,還是管好嘴巴,都是體現了人要有敬畏心理,即做事情要多考慮后果,三思而后行。人只有心懷敬畏,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,遵循法律和道德規范來行為做事,才能災禍退去而福星自然會。
老子云:「福兮禍所伏,禍兮福所倚」,福與禍是可以轉換的,但一個人若懂得求缺惜福,心懷敬畏,努力避免好福氣的「物極必反」,但求中等福氣,就可以更加長久的延續好福氣,而不至于招致上天或者是他人的妒忌和怨恨。
天欲其亡,必令其狂,這是造物主一貫的把戲的,但仍然有很多人不知好歹,沒有敬畏之心,繼而最后招致了敗亡。比如,吳王夫差是如此,霸王項羽是如此,名將關羽亦是如此。
相反,懂得心懷敬畏,珍惜福分的人,結局大多完好,也算是做到了「災退福星來」。
比如說:
幫助勾踐興越國,滅掉吳國,但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的范蠡是如此;
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后,馬上急流勇退、告老還鄉的大將軍王翦是如此;
協助劉邦贏得楚漢戰爭,建立大漢王朝,然后自請告退,專心修道養精的初漢三杰之一的張良是如此;
晚年自污名節,消除劉邦猜忌,最后得以善終的丞相蕭何是如此;
甚至是說,晚清時期,成功平定太平天國后,馬上自動申請裁撤湘軍的曾國藩也是如此。
他們都是聰明人,都懂得盛極而衰的道理,都對于上天賜予的好福分心懷敬畏。所以與其被動等待災禍降臨,還不如自己主動放棄一部分好福氣,求缺惜福,好讓福氣細水長流。
曾國藩在日記中總結了四句關于富貴福氣的話,第一句便是「端莊厚重是貴相」,端莊即上面所說的「心懷敬畏」,厚重即上面所說的「厚重沉靜」。所以說,一個有福之人,經常注意以上兩個方面的修行。一個人,將越來越有福運,也會有以上2個跡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