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非要在一個人緣好的人和一個人緣不好的人中作出選擇,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那個人緣好的人。
畢竟在目前的社會交往邏輯中,人緣好的人常常與好脾氣、易相處等詞匯相掛鉤,人緣不好的人則有可能是一個性格孤僻、人品有問題的家伙。
就算我們和人緣好的人存在性格上的差異,對方的包容與為人處事時的溫柔也會讓我們倍感舒心。
可心理學家卻提醒我們,越是在生活中表現出良好人緣的人,越不是一個值得深交的好朋友。
某些在生活中人緣比較好的人,未必真的擁有善良的內心,他們的好人緣很有可能是自己可以經營的人設。
畢竟人類并不是完全理智的生物,很多時候我們的言行和思維都會受到當下情感的影響,作出一些不理智的判斷。
一部分有心機的人為了盡可能接近別人,就會刻意在與人相處的時候暴露出自己身上的弱點,希望能夠借此拉近自己和別人的距離。
這是心理學中公認的一個減輕人際交往難度的好方法。大部分人心中都有秘密,刻意隱藏秘密會帶給人深深的疏離感。
在溝通的過程中有意無意的暴露自己的秘密,打破自己近乎完美的人設,可以在短時間內拉近我們與他人的距離。
這樣一來對方就會覺得我們已經展露出了自己的真實情感,是一個可以被信任、有安全感的存在。
斯坦福大學的一位教授就曾借助這個理論開展了一場實驗。
當時他讓一群共同上課的學生自由聊天,這些學生都是初次上這堂課,對彼此的認識和了解并不深入。在聊天的時候,大家說的也都是一些生活中與自己無關的話題。
隨后教授建議他們每個人都分享一段自己真實發生過的感情經歷,這樣的經歷并不局限于愛情,也可以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親情與友情故事。
當這些同學挨個講述完各自的感情經歷后,大家的感情都變得親密了不少,甚至有一部分人開始激動落淚。
這堂課結束后,班里的同學已經形成了非常緊密的關系,有不少人直到畢業都還是親密無間的朋友。
掌握心理學原理的談判專家在面對罪犯的時候,也會試著利用類似的情感故事,用自己的經歷去引導對方說出類似的感受。
人緣好的人還有一個特點,那就是他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更傾向于表達自己當下的感情,而不是正在經歷的事實。
倘若兩個人在聊天的過程中總是將關注點放在事實邏輯上,他們不僅無法通過這樣的溝通建立起親密關系,還有可能會讓兩個人的感情受到影響。
這是因為在談論某件事情的時候,我們總是會帶著強烈的個人思想去描述。大部分人愿意與他人分享的事情,不外乎那些令自己高興的喜事與自己曾經遭遇的悲劇這兩種。
前者需要的是旁人的祝賀,后者需要的是他人的安慰與情感共鳴。
聰明的人顯然明白這個道理,會在與別人聊天的時候,將自己的發言重點控制在個人情感的表達上。
這可以幫助他們與談話者產生情緒上的共鳴,在短時間內建立起緊密的社交關系,也會給我們留下對方人緣比較好的印象。
太過在乎事實邏輯,反而會給對方一種生疏刻薄的感覺,仿佛你并不在乎對方的感情。圍繞事實展開的談話也比較無趣,讓人搞不清楚溝通的重點是什麼,也不會引起雙方進一步交流的想法。
這也提醒我們在進行社會交往的時候,應當警惕那些看起來能夠琢磨人心、平時人人緣比較好的人。
他們總是會在談話的時候引導話題的走向,使你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真實情況坦露無疑,暴露出內心深處相對脆弱的一面。
這些都是對個體來說比較隱私的話題,我們未必想要在這種場合直接與他們分享。一部分心思比較單純的人很容易受到類似的話術影響,完全相信對方。
實際上大部分主動與我們談論類似話題的人,內心深處總是別有所圖。
尋找兩個人都感興趣的話題,也是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友誼的好方法。
人緣關系不錯的人常常給人留下興趣廣泛的印象,這是因為他們總是會在聊天的過程中不斷詢問對方的興趣愛好,希望能夠挖掘出兩個人都感興趣的話題。
哪怕你們的思想在本質上存在差別,他也能夠從表層尋找一些看似籠統的分類,將你們歸類到同一類人中,建立起你對他的信任與歸屬感。
這些人際交往中的技巧,可以幫助我們擁有更加良好的人脈,但也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和防范。
并不是所有人都在抱著交朋友的心態與人相處,當我們遇到一個莫名熱情且人緣比較好的人時,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相信對方,而是保持自己的警惕心和判斷力。只有確定對方是一個真誠可以信賴的好人,我們才能進一步與對方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