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認為,趁年輕去大城市闖蕩闖蕩,雖不是必要的,但卻是很重要的。 正如海明威說的那樣,如果你足夠幸運,年輕時候在巴黎居住過,那麼從此以后無論你到哪里巴黎都將一直跟著你。
這種可能伴隨一個人一生的印記是什麼呢?
要知道,見過世面和沒見過世面的人,往往會有截然不同的人生。
那麼,什麼樣的才算是真正見過世面呢? 如何判斷一個人到底有沒有見過世面呢?
主要看四點,真正見過世面的人,身上都有這麼四種特質。
01
懂得尊重和理解,即使不認同
曾看過一個故事:
有學者去非洲某部落訪問,被當地人的喪葬習俗給驚呆了。
那個部落有人去世以后,并不是采用我們所熟悉的土葬或是火葬,而是將尸體肢解,然后大家分食吃掉。
這種行為在我們看來是極其的野蠻、殘忍、不可思議,但當地人卻認為這是對死者最大的尊敬,只有這樣逝者才會得到安息。
而在我們國家的部分地區,也存在一些令人詫異的喪葬風俗,比如說「天葬」。 人去世之后,親屬們會將其尸體放置于荒野之中,任鳥獸吞食。
講這個故事,我主要想說的是:
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很大,大到有太多不同的文化習俗、生活方式、思想觀念。 你認為是錯誤的,在別人那里,或許就是正確的。
真正見過世面的人,他們即使不認同對方的觀點和行為,但往往能夠做到尊重和理解,不會輕易否定別人、評價別人。
為此,他們在待人處世時通常是開明、豁然的,是平和、友善的,智慧且善解人意。
與此同時,他們對于一些新興事物以及理念,也總能積極接納、擁抱,而不是排斥、質疑。
這些特質在一個人前行的路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。
02
看問題全面、客觀
在不少人的認知里,所謂見世面就是見識更大的世界,去更多的地方,享受更好的東西。
簡而言之,就是擁有普通人難以接觸到的。
我認為真正的見世面并不是這樣的,如果一個人只見識到最好的、光鮮的,沒見過糟糕的,從某種意義上講,這也屬于一種局限和狹隘。
在《晉書·惠帝紀》里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:
有一年發生了大饑荒,老百姓們沒有糧食吃,很多人被活活餓死。 消息很快傳到了皇宮里,聽完大臣們的奏報,晉惠帝心急如焚。
經過一番苦思冥想,他終于想出了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,他問大臣們:「既然百姓們沒有米飯吃,那為什麼不吃肉粥呢?」
在自小養尊處優的晉惠帝看來,吃肉粥已經是非常糟糕的處境了,所以就建議老百姓們發揚吃苦的精神,先吃點肉粥應對下當前的饑荒吧。
很顯然,像晉惠帝這種一直擁有的都是最好的,最后依然不屬于見過世面。
真正見過世面的人,他們其實是見識過世間百態的,好的差的,高的矮的,美的丑的,全部都見識過,既看過遠方巍峨的高山,也看過村口的泥土堆。
一個人只有如此全面的見識,他們的眼界和思維才不會局限,看待問題才會更加客觀且深度。
03
低調謙遜,不炫耀傲慢
一朋友講過初入大學時的情形:
在讀大學之前,他從來沒穿過耐克鞋。 後來他考上大學,母親獎勵他一雙耐克的籃球鞋,他在老家參加同學聚會時,總會把這雙戰靴穿出去炫耀一番。
進入大學的第一天,他同樣穿著這雙耐克鞋去報道,本以為可以在新同學面前顯擺下,卻不想同寢室的幾個人穿得都是耐克的鞋,有個人全身上下都是阿迪或耐克的。
更讓他感到不適的是,以前他在班級里一騎絕塵,隨便考考都是前幾名。 在進入大學以后卻發現,比自己優秀、有才華的人太多了。
他說,我花了大半學期才緩過勁來,才慢慢接受自己平庸的現實,自那以后,在學習上不敢有絲毫的懈怠。
俗話說,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。
一個人的才華再高,能力再優秀,在這個世界上也總會有比他更出色的人。 只是我們很多時候沒機會見識到而已。
所以,真正見過世面的人通常都會比較謙遜低調,不會炫耀自夸,因為他們見識過更厲害的,知道自己的不足。
這也同樣解釋了另一種現象:越是沒本事的人往往越自負、傲慢,能力越優秀的人反而越謙虛。
這便是見沒見過世面的區別。
04
積極樂觀,不給自己設限
很多人之所以想離開小城市、小地方,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,是因為不想過一眼望到頭的人生,不想年紀輕輕就活得死氣騰騰。
不可否認,大城市確實比小城市要更有活力一些,更精彩一些。因為這里有不少特立獨行,活得熱血沸騰的人。
要知道,不管是觀念還是性格,人都是極易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。
所以,在大城市生活的人,由于周圍人的影響,周遭環境的影響,往往會活得更精彩年輕一些,這也是出去見世面的意義。
但我想說的是,真正見過世面的人,最大的改變是內心。
他們變得更加積極樂觀,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挫折,總能坦然面對,心懷希望。他們變得更加自信、年輕,不會給自己的人生設限。
正因為有這樣的改變,所以他們無論生活在什麼樣的城市和環境里,都能不辜負時光和生命,活得很有意義。
見世面,到最后見的就是人生,見蕓蕓眾生的人生,過好自己這一生。
上述這四點,就是一個真正見過世面的人才會有的模樣和特質,如果你還做不到,那麼請努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