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, 很多人都喜歡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。
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人,大到人生規劃,小到穿衣吃飯,他們總喜歡干預別人的決策,強行將自己的觀點加諸于他人身上。
完全忘記了,人和人交往,貴在有分寸,知進退,不輕易評判,不隨意干擾。
用一個比喻來說: 不輕易把自己的腳,伸進別人的鞋里。
有位知乎匿名答主分享過自己的成長經歷。
說自己在家里,幾乎沒做過什麼主。
有次過年,家里來了個小女孩,抱著她的布娃娃不撒手。
那是她好不容易考全班第一時,母親給她的獎勵,她一直都很愛惜。
可鄰家女孩調皮,將布娃娃丟來丟去,沒一會兒,布娃娃全身就臟兮兮的了。
她想上前阻止,卻被媽媽攔住了。
媽媽對她說: 不就是一個布娃娃,妹妹喜歡,就給妹妹玩。
全然不顧她的眼淚在眼眶里打轉。
臨走時,她本想一把搶過布娃娃,可小女孩卻哭鬧著,要將布娃娃帶回家。
她用求救的眼神望向媽媽,希望媽媽能救下她最愛的娃娃。
媽媽卻說:
「喜歡就拿走吧,姐姐還有好多呢。」
那天,小女孩走后,她將自己關在屋里,哭了很久。
她為娃娃被拿走了而傷心,也為媽媽沒能尊重她的意見而難過。
寫到這里,想起《爸爸去哪兒》中的一個情節:
黃磊的女兒多多養了條小狗,陸毅的女兒貝兒非常喜歡這條狗,死死地抱著,還跑來問黃磊:「我可以把小狗帶回去嗎?」
黃磊看了眼女兒,知道她不愿意,沒替女兒做主。
而是對貝兒說:
「狗是多多姐姐的,你應該去問多多。」
一番對話,不光給了孩子足夠的尊重,也給了她對自己物品的支配權。
父母子女的關系如是,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是這樣。
關系越親近,越懂得尊重對方,是一種不可多得的修養。
作家馬伯庸講過一件事。
他有一個好朋友的媽媽,人很好,也很熱心,但熱心得過于強勢。
一起吃飯的時候,她會毫不吝惜地給客人夾自己覺得好吃的東西。
也會極力阻止他們去吃自己覺得不好吃的東西。
有次,兩家一起參加別人的婚禮,餐桌上有一盤九轉大腸。
馬伯庸饞得夠嗆,剛拿起筷子要夾,只見朋友的媽媽起身端起了盤子,將大腸挪去了別的桌上。
嘴里還念叨著: 「腸子最臟了。」
馬伯庸覺得有點掃興,忍不住說:「我想吃那個腸。」
朋友的媽媽沒去分析大腸為什麼不干凈,也沒以大人的口氣訓誡小孩吃這個不好。
而是不斷說著: 「腸子多難吃,你們肯定不想吃。」
她很自然而然地「站在馬伯庸的角度」,自以為為他好地替他做了這個主。
卻不知當時的馬伯庸一肚子的委屈,只是礙于年紀小,只得忍氣吞聲。
同樣的場景還發生在他在新西蘭留學時。
有次同學聚餐,一位女生正在做番茄炒蛋時,被一旁的男生攔了下來。
男生語氣很沖: 「番茄炒蛋里怎麼能放糖!放糖了還怎麼吃!」
甚至一失手,差點打翻女孩手里的糖。
女孩也很委屈,自己十幾年來都是這麼做的,怎麼到了這里,就成了錯的。
吵鬧之下,一場聚會就這樣不歡而散。
看過一句話:每個人的想法,都是根據他所處的環境決定的,環境不同,必然導致觀念不同。
著急忙慌地糾正別人,倒不如保持適當距離,給對方發揮的余地。
每個人都有個性,不必強求人盡相同,我們只有容得下世界,世界才會接納我們。
《被討厭的勇氣中》有這麼一個概念:任何人的交往中,一般只有兩種課題,一種是 「自己的課題」,一種是 「別人的課題」。
如何來區分呢,很簡單——
誰為這件事的結果負責,那就是誰的課題。
看過這麼一個故事。
有位高中生學習成績很好,每次考試前,她都會張羅同宿舍的朋友們一起去自習室,苦口婆心地勸說她們不要再玩了,要好好學習,要一起上重點班,一起考大學。
有幾個朋友成績上不來,她還會專門拿著書,給她們講知識點,陪她們一起做題,有時還犧牲自己的學習時間,專門陪室友放松、學習。
因為在室友身上花費了大量時間,以至于那陣子,她只能晚上熬夜復習。
為了室友的成績能有提高,她做了很多努力,可最終考試結果公布后,只有她一個人考到了重點班。
其他的室友呢,無論是學習成績、學習態度還是學習習慣,都沒有什麼變化。
那時候,這位高中生不理解,她不懂為什麼自己苦口婆心為她們好,她們卻一點兒也不領情。
甚至背后說她壞話,覺得她管得太多了。
幾位室友甚至會聯合起來排擠她,明里暗里給了她不少氣受。
後來,高中畢業后,她們就分道揚鑣了,女孩考取了不錯的學校,幾位室友雖然沒考上太好的學校,但大都有了自己的出路。
她也是長大之后才知道, 每個人這一生,注定要走不同的路。
人生最幸福的事,不是活得像別人,而是在努力之后,活得更像自己。
幸福這件事,終究要靠自己定義。
那些在別人眼中轉錯的彎,走錯的路,到頭來,都會成就獨一無二的人生。
榮格離世前,曾跟徒弟說:
「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。
作為老師要學習太陽一樣,只是發出光和熱。
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有不同,有人覺得刺眼,有人覺得溫暖,有人甚至躲開陽光。
種子破土發芽前沒有任何的跡象,那是因為沒到那個時間點。
永遠相信,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。」
其實細數人這一生就會發現,世間活法千千萬,但好的活法都有共同點,過好自己的人生,走好自己選擇的路。
不將手伸進別人的人生,不將腳邁進別人的鞋子,是一種道德,也是種修養。
點個 【在看】,愿你心有主見,不聽傳言,莫論人非,笑對人間。